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逃离网络远离喧嚣,抑或泰然处之相安无事?

1425 1
发表于 2013-5-8 16:20: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来吧兄弟,一起玩一起讨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Paul Miller, 著名科技论坛 The Verge 编辑,一年前因为网络的复杂和喧嚣而选择“逃离网络”,从此过上了一整年的断网生活。值得庆幸的是,The Verge 支持他的这一行动,没有解雇他照样支付他薪水的同时,还为他的这种“勇敢”行为制作了纪录片。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网络的确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拥挤不堪,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主动逃离网络?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 Paul 回归网络后的“宣言”...

1.jpg




“我仍在这里” — 断网一年后的回归


我发现我错了。

一年前,我选择离开互联网,一开始我认为网络的存在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我甚至认为,这是在“破坏我的灵魂”。

但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我不再进行网上冲浪,或是检查电子邮件,或者是登录Facebook上去点“赞”,我已经设法保持断网的状态,就像我当初计划的一样。

我应该告诉你们,我是如何解决我所有的问题的?我本应该是更加“真实”,更加开朗,也更加完美。

2.jpg

现在是晚上八点,我刚刚醒来。我睡了整整一天,醒来以后我发现我的的手机语音信箱里面留有八封我朋友和同事们的信息。我去了咖啡店吃晚餐,观看了尼克斯的比赛,看了两份报纸,还有一本《The New Yorker》。现在我在看玩具总动员,偶尔看看这个未完成的文本文档上不断闪烁的光标,我希望我能把它写出来,期盼着它能够给我的生活产生一丝顿悟。

我不想在旅途的终点,看到这样一个保罗。


“我想看看这些年里,网络都对我做了些什么”


在2012年初,26岁的我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 —— 电子邮箱中蜂拥而出的信息淹没了我的大脑,我想要逃离这里。

我想,互联网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太自然的状态,至少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这样。可能是我太过冲动以至于抑制住了我的某些想法。我从12岁开始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等到14岁的时候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的谋生手段,十年内,我从一名报童变成了一名网页设计师,然后又变成了一名科技编辑,我不知道我的生活除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和链接之外还有什么,我想知道还有什么事情是有生命的。“真正的生活吗?”,也许,网页浏览器在另一边等待着我。
3.jpg

我的计划是辞掉我的工作,搬到我父母那里去,然后花点时间读书、写书,沉浸在我的业余时间中。我想找到一个真正的保罗,远离所有的喧嚣,并成为一个更好的我。

但是出于一些原因,The Verge “花钱”让我离开互联网。我可以继续呆在纽约,并与这个世界分享我的一些发现。作为一名科技编辑,我的目标是发现这些年来互联网对我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站在远处来研究它,“我不会只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我将会帮助我们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旦我们发现互联网的某些地方是让我们堕落的,我们便可以去预防和改进。

在2012年4月30日晚上11点59分,我拔掉了我的网线,关闭了我的 Wi-Fi,用功能机更换了我的智能手机。这感觉真的很好,我觉得我瞬间自由了。

几周后,在纽约的一个球场上,6000多名犹太人正在举行一个有关互联网危害的活动,而在体育馆外,我发现了一个人挥舞着我所写的有关离开互联网的文章的报纸,他欣喜若狂地来迎接我 —— 我选择离开互联网的许多原因和这个宗教的某些观点是相同的。

“离开互联网将重组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对周围生活的敏感度,因为互联网破坏了我们的耐心,它把儿童变成“只会点击的植物。”


我的新朋友在体育馆外鼓励我让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停下来闻闻花香。”

这将是惊人的。


“I dreamed a dream” —— 我曾有梦




一切都开始得很棒,我甚至没有时间停下来闻花香。我的生活充满了偶然的事件,包括像生活中的会议,玩飞盘,骑自行车,阅读希腊文学。我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我还写了半本小说,而且每个星期都会给 The Verge 撰写一些随笔。在开始的几个月,我的老板也因为我的文章数量减少而十分失落,这是之前和之后都从来都没有过的。

我的体重直接就减轻了15磅,我还买了一些新衣服,很多人告诉我说我变得更棒看起来开心了,在一次与治疗师的会面中,他很欣慰的拍拍我的后背。

4.jpg

我有点无聊,有点寂寞,但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改变。我在8月份的时候曾经写道过:“这是一段无聊和缺乏刺激的时光,现在唯一让我关心的事情就是不断的码字,还有花时间去关心他人。”我很确定自己已经搞懂了一些事情,并能够尽可能的去告诉其他人。

由于我的头脑十分清醒,我的注意力得到了扩展。在我刚开始的一两个月里面,我发现我连阅读10页的《奥德赛》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现在,我非常轻松的就可以阅读100页,如果那本书非常容易理解,或者激发了我的兴趣,那么阅读几百页也是很正常的。

我学会了欣赏不能在博客中直率的表达一个总结性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大段的陈述性的描述。远离了网络世界的回音室,我开始被激发一些新的观点和分支,我喜欢这样。

5.jpg

没有了智能手机,我只能去参加一些之前我觉得困难的社交场合。由于没有令我持续分心的东西,我发现我能够更加下意识地意识到别人的存在。我不能把我所有好友的联系都放在Twitter上了,我必须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对了,我的姐姐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以前我总是一边对着电脑,一边听她说话,这让她十分郁闷,但在我离开了网络之后,我就不再这样了。我姐姐说我更加关心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看起来那么让人讨厌。

另外,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在看《悲惨世界》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被戳中了泪点。

在最初的几个月,我的假设是正确的。互联网已经将我拉回来,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自我,一个更好的保罗。我拔下了网线的插头,但我发现了光明。


“Back to reality” —— 回归现实



当我离开互联网以后,我期待我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我今天居然要用纸质的地图,这真的很搞笑有木有!”,又或者是,“纸质书?这是什么!?”或“有没有人能够借我一份离线版的维基百科?”,但是,这些都并没有发生。

6.jpg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很少注意到这些实际的问题,这一年内我并没有吃力的感觉,我依旧会购买一张纸质地图到处走,我还发现原来看纸质书的感觉原来非常的棒。

事实上,大部分事情我在即使没有网络的情况也可以回归本来的状态,这就好比,你不用花上一年的时间去理解,原来你和你姐姐之间是有亲人之间的感觉的。

7.jpg

但是,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邮筒来收发邮件。我不能告诉你,当我看到邮筒里塞满了邮件的那一刻,我是有多么的高兴,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和电子贺卡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在间隔整齐的信纸上,排列着可爱的字体。一个女孩真心写道:

“谢谢你离开互联网。”

这并不是一种讽刺,这是一种赞美。这封信对我来说意味着整个世界。

但是我接着就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我几乎从来都没有回过这些读者来信。

之后,出于某些原因,去邮局听起来甚至像是去工作。我开始害怕那些信件,几乎对他们心怀愤懑。结果,一个星期一打信件带来的压力,堪比一天收到一百封电子邮件。

到2012年末,我意识到离开互联网之后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发现我已经改正了一些以往养成的坏习惯,但我也发现我有了一些新毛病。不是将无聊和缺乏刺激转化为学习和创造力,而是转向被动消费和社交上的退缩。

8.jpg

之后的一年里,我并没有选择出去骑车,我的飞盘依旧在积尘。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我都会选择宅在家里不出去与人交流,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沙发上。这样我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把脚放在咖啡桌上,然后玩主机游戏和听听有声读物。我还选择玩了不少愚蠢的游戏,像《无主之地2》或者是EA出品的《滑板3》。我心不在焉的转动着拇指,耳朵里充斥着有声读物,我的脑子却一直在休息,或者说空无一物。
我懒,我机器打卡哦。

评论1

kala赞助42℃Lv.9互助团队 PTer团队 发表于 2013-5-8 16:20:40 |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kala 于 2013-5-8 16:25 编辑

“现实和虚拟?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就算没有网络,人们在道德上的选择也没什么不同。那些实用的东西—比如纸质地图和离线购物—其实习惯起来也并不困难,人们还是乐于在你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为你指路。只是没有了网络,找人这件事儿变得有点儿难。发邮件来的比打电话容易,发短信、SnapChat 和 Facetime 也比亲自去造访某人来的简单。这些困难并非无法克服,一开始我做到了,但是最后我妥协了。

很难说究竟哪些部分发生了改变,我想或许是最初几个月远离网络压力的生活让我感到有形的自由从而自我感觉太过良好,而当我开始审视在“我不使用网络”的大背景下的生活,把离线生活当做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事情了之后,离线不太好的一面开始凸现出来。

9.jpg

我可能会选择在家里一宅就是好几天,我的手机好像死了一样一声也没有,没人来主动联系我。有的时候我爸妈都在担心我是否还活着而不得不让我姐姐来我的公寓看看。而如果有网络就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一个人是否还神志清醒的活着,更容易和同事之间保持协作,也更容易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无论有多少人挥毫泼墨跟你阐述“论Facebook 好友虚伪性”,我不得不说,有 Facebook 好友总比一无所有好。

我有一个和我关系很好的远距离朋友,我们之前每周都会保持电话联系。但是自从他去中国工作之后,就音讯全无了。而另一个和我同在纽约的好友,因为疲于应付工作,而我很难跟上他在线上的社交计划,从而也逐渐断了联系。

我觉得自己被生活的河流甩了出来,无法同步。

今年三月份,我去参加了一个在纽约举办的颇具讽刺意味的"Theorizing the Web"理论研讨会议,这个会议有点儿像是毕业后要撰写的复杂论文,议题是关于在后数字化时代的现实的定义和女权主义会怎样以及那些差不多的事情。最开始我有点儿自鸣得意,因为比起他们这种将所有的理论都单纯的假设在互联网上的研究,我已经在经历着这种互联网与现实之间的分裂了。

不过当我和这次大会的主办者之一、理论学者Nathan Jurgenson 谈及此事的时候,他指出,在虚拟当中其实存活着大量的现实,同时现实当中也有着难以计数的虚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就算我们用着手机和电脑,我们依然是血肉之躯,占用着时间和空间。而当我们手头没有那些”小工具“穿过一片空地的时候,互联网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当我回来的时候,我应该大张旗鼓的昭告天下么?“

11.jpg

我原本的计划,是远离互联网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触碰到真实的世界。但是真正的自己和现实的世界与互联网总是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关系。不是说离开了互联网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而是说离开了互联网,我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真实的生活。


“在离线生活上我已经很失败了,回归是否会成功?”



几周之前我去了次科罗拉多州,赶在我弟弟被空军部署到卡塔尔之前去看望他。他有个五个月大的孩子名叫Kacia ,我之前只在我那”大发慈悲“的弟媳通过蜗牛一样速度的信件寄来的照片上见过他。

我和我弟弟共度了一天,第二天我就不得不和他的家人一起送他到机场。看到他吻别他的妻儿的时候我有些百感交集,他不得不去那么远的地方——这看起来并不公平。对于他的孩子来说他是个英雄,我只是对于爸爸必须离开孩子六个月这件事情深恶痛绝。在我们离开之前,我花了点儿时间去陪伴我的侄子们,竭尽自己所能帮助弟媳,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是个“超级叔叔”,然后不得不踏上归途。

11.jpg

我的同事约旦和斯蒂芬和我在科罗拉多机场碰头并且一起回到了纽约。最初公司的想法是把我这一年完整的跟踪下来作为一个小纪录片,所以我们在车上花了点儿时间讨论了下刚刚发生了什么以及接下来我的计划是什么。

在返程路上,约旦和斯蒂芬不断的问有关于我个人的问题。“你觉得你对自己太苛刻了么?" 对。“你觉得这一年过的成功么?”不。“那当你回归网络你想要做些什么?”想为其他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12.jpg

我们中途停在了西弗吉尼亚州的亨廷顿,拜访了一位我的英雄——Justin Mcelroy ,我之前曾经与Nathan Jurgenson 在华盛顿和他擦肩而过。我想问问他关于我恢复网络生活的建议,我的离线生活已经很失败了,我想确保恢复线上生活的成功。

我自己也知道,我不能在自己的问题归咎到网络或是其他任何情况上面去,在离开网络之前,我同样有着相同的优先级选择问题:家庭、朋友、工作、学习。我无法保证在回归网络之后我可以坚持和他们友好相处——说句老实话,或许不会,不过我至少知道这不是网络的错,我想知道谁该为此负责?谁又能修复它们?

13.jpg

周二的深夜,此行的最后一晚,我们在新泽西州停下来拍摄曼哈顿的天际线,夜凉如水,月明星稀,我摇摇晃晃的靠在河边的栏杆上,试图获得一个舒适的姿势来记录眼前的一切。我如此接近纽约,接近完成自己的断网之旅,我渴望回到自己舒适的公寓,却又恐惧再度与世隔离。

两个星期后,我灰头土脸的回来了,像一个再度放弃了的失败者。但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没错,互联网才是我的归属地。


“互联网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与它共存,并行不悖。”



我读了不少有关互联网的博客文章和杂志文章以及书籍,里面总说,互联网使得我们变得孤独,或者愚蠢,或二者皆有,我开始的时候相信这些书本所说的话,我想找出互联网对我所做的事情,这样我就可以选择去进行改进。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个人的追求,它是与我们相互之间的连接。
14.jpg

昨天下午,我坐在我的5岁的侄女 Keziah 面前,想着向她解释什么是互联网。毕竟她从来没有听说过“互联网”这个词,但她偶尔会通过 Skype 与她的祖父进行视频交流。

我问她,你知道我不和你进行 Skype 通话的原因吗?

“我觉得那是因为你不想那么做。”她说道。

15.jpg

我含着泪水,给她画了一幅画,告诉她什么是因特网。这是电脑,手机和电视机,它们之间有不同的线路来连接它们。这些线路便是互联网。我给她看了我的电脑,我画了一条线,然后又抹去了。

“我花了一年时间,选择离开互联网生活,”我告诉她。“但是现在我回来了,我可以跟你进行 Skype 通话了。”
当我返回到互联网的时,我觉得我可能依旧不会很好地使用它。我可能依旧会浪费时间,做事分心,点击一些错误的链接。我想我不会再有时间去阅读或撰写一本美国小说。

但至少现在,我与之紧密相连。

- END -




讨论“我们上网能做什么”这个话题,现在看来其实确实是显得有些火星了,不过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没有网络后,我们能做什么”,或许会更具话题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上网,但我们都知道,一旦大家与网络建立联系之后,我们就离不开它。

“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一天不上网就难受。”这些话看似很夸张,但实际上并非空话,短暂的断网,大家或许可以接受的,只不过心里会烦闷一阵子罢了。但如果是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时间不接触互联网,你还能忍受吗?
16.jpg

当接受信息轰炸成为习惯作为一个把网络当成信息主要来源的人,我们都对网络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人类创造了网络,就好像我们自然而然掌握了一切主动权,然而当网络的光纤铺满全世界之后,我们就沦为被动了。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辅助现实、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好更有效率的工具,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而我们都成为了这个世界中的一份子。

就如 Paul Miller 所说的那样:

“互联网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与它共存,并行不悖。”

断网不可怕,只是我们为何要选择离开互联网呢?


图片来源自:The Verge 视频截图
我懒,我机器打卡哦。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淘宝小店

邀请码

VIP会员

微信客服

公众号

微信群

投诉/建议联系

support@gebi1.cn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隔壁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56481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